在已經確定的5個新型煤化工路徑中
,煤製油爭議最大
。
反對者認為
:煤製油能耗高、水耗大
、汙染重
、產品全生命周期能量轉化效率低
,項目的經濟
、技術
、環保風險都較大
。
“煤經不同方式轉化後
,可以獲得石油化工所能生產的一切產品
,但就能源轉化效率來看
,煤製油無疑是最低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湧對記者說
。他以國內目前已經工業化運行的煤轉化裝置的實際數據為例
,采用費托合成工藝生產油品(即煤間接製油)
,1噸標準煤可獲得266千克柴油
,燃燒後得到11.87吉焦熱量
。再將這些油品用於柴油車燃料
,按目前柴油發動機能量轉化效率30%計算
,可獲得3.56吉焦的軸機械功
。同樣的道理
,1噸標煤直接液化可獲得263千克柴油
,最終隻能轉換為3.3吉焦軸機械功
。
但如果用1噸標煤生產天然氣
,則可獲得460立方米甲烷
,燃燒後得到16.56吉焦熱量。這些甲烷用作汽車燃料
,可轉換超過4.7吉焦的軸機械功;若用同等數量的煤生產甲醇
,可獲得698千克甲醇
,燃燒可獲得15.82吉焦熱量
,這些甲醇用作汽車燃料
,按汽油發動機26%效率計算
,可獲得4.13吉焦軸機械功;如果用1噸標煤通過超超臨界發電
,可獲得13.2吉焦電能
,再按電機效率70%推算
,可轉換為9.24吉焦軸機械功
。“顯而易見
,如果目標產品是車用燃料
,煤製油的能量轉化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
,不宜規模發展
。”金湧表示
。
“煤直接液化會產生大量渣油,需重新加工處理才能得到柴油餾分
,導致其能耗尤其氫氣消耗居高不下
。而且
,所得的柴油十六烷值不足40
,又含有一定的氮、硫組分
,必須調和處理後才能使用
,綜合效益並不理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啟業尤其不看好煤直接液化項目
。
然而
,煤製油路徑也不乏支持者
。他們認為
:隨著石油資源的減少
,我國獲取石油的難度和成本越來越高
。中國又是邁步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
,對石油資源的需求仍將持續增加
。如果不根據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特點
,提前培育發展煤製油產業
,一旦國際風雲變化
,比如馬六甲海峽或霍爾木茲海峽因地緣政治或戰爭而航運受阻
,中國的能源安全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
“將不同路徑與不同產品生產過程的能源轉化效率進行比較毫無意義
,現實情況不是中國想不想發展煤製油
,而是脆弱的石油保證能力迫使我們必須發展煤製油
。況且
,已經投產的煤間接液化與煤直接液化裝置實際運行效果表明
,煤製油項目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和較好的社會效益
。”中科合成油股份公司高級工程師唐宏青認為
。
他向記者介紹
:神華108萬噸/年煤直接液化裝置
,經過連續的技術攻關和工藝優化
,現已實現長周期高負荷運行
,去年下半年至今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與神華煤直接液化項目相比
,煤間接製油的效果更好
。目前
,采用中科合成油股份公司費托合成技術建設的神華18萬噸/年
、潞安16萬噸/年
、伊泰16萬噸/年三個煤間接製油項目
,均實現了長周期滿負荷穩定運行
,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從國外看
,南非沙索公司半個世紀以來良好的財務報表和社會形象
,也足以證明煤間接製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
。
“從油品質量看
,煤間接液化獲得的柴油
,其十六烷值達65
,高於國家標準(45)
,且不含硫
、氮
、磷以及重金屬離子
,能滿足歐Ⅳ甚至歐Ⅴ油品質量要求
。這樣的油品不僅能直接用於車用燃料
,還成為不少加油站增加油品十六烷值的首選調和油
,是真正意義的高熱值清潔燃料
。”內蒙古伊泰煤製油有限公司董事長齊亞平說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表示
:中國發展煤製油具有現實意義與戰略意義
。但煤製油項目的經濟規模應在100萬噸/年以上
,且應由國家規劃輸油管網
。同時
,應根據煤製油品的特點
,重點開發航空煤油
、潤滑油基礎油等高附加值產品
,避免與煉油行業在低端市場惡性競爭
。
也許正是綜合考慮了業內對煤製油的不同意見
,除神華百萬噸示範項目外
,國家至今未再批準新的煤直接液化項目
,也未給予任何煤直接液化項目“路條”
,但不久前批準了潞安集團150萬噸/年煤間接製油項目
。加上此前已經獲批的神華寧煤400萬噸/年項目
,“十二五”期間
,我國將有2個百萬噸級煤間接製油項目建成投產
。
“現階段
,煤製油主要還是以示範驗證為主
,不宜盲目擴大規模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與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表示
,從保證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考慮
,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的煤製油工業化成套技術
。但煤製油又屬技術
、資金
、資源密集型項目
,尤其對水資源需求巨大
,還伴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
,其經濟性也受到國內外石油價格及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
,國家對煤製油項目的審批十分慎重
。
目前
,采用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神華集團百萬噸煤直接液化工業化裝置已經實現了較高負荷運行
,並在進行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試驗
。今後
,將繼續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
,探索出煤直接製油以及“三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成套工業化技術體係
。伊泰等3套煤間接製油裝置雖然實現了長周期滿負荷運行,並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
。但我國自主開發的費托合成油技術
,能否放大到百萬噸甚至更大規模
,仍需示範裝置進行驗證
,其相關參數也需放大後持續改進和優化
,以便為國家提供先進
、可靠
、實用的技術
,夯實我國煤代油戰略的技術基礎
。因此現階段
,煤製油仍將以示範為主
。尊龍凱時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政策研究室發展戰略處處長唐廷川表示
,2012年全球油氣並購交易價值達4020億美元
,同比增長19%
。並購交易數量為1616起
,共有92宗交易價格超過10億美元
。去年油氣並購中上遊並購占62%
,非常規資源成為熱點
。中國石油企業在境外的17個並購項目中
,隻有4項是常規油氣資源
,其他為油砂
、煤層氣
、頁岩氣
、深水資源等
。
唐廷川分析
,油氣並購向非常規資源轉移的原因在於四方麵
:一是常規資源是優質資源
,從上世紀50年代起被國際大公司壟斷
,不會輕易出售
。參與交易的都是低品味的非常規資源
。二是勘探和開采技術的突破使非常規資源可采資源量不斷增長
,開采成為可能
。三是相對常規資源來說
,非常規資源價格較低
。四是常規資源多集中在中東
、非洲等市場經濟不太發達
、地緣政治不穩定的地區和國家
,非常規資源多在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等國家
,並購風險相對較小
。 |